日本國自古以來是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的,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都只寫著漢字,漢字已經算是外來語了,到了近代,很多外國傳來的專有名字都直譯成片假名,一個有歷史文化的國家的語言是自己創造的,要改到二戰後的近代才有今日的版本。
這兩年,日本有本書大熱賣,書名是<<日本人不知道的日本語>>,記述了很多日人生活上用到的日語,但連自己都不知用意何在,又或太多解說弄不清。這本書買最多的可能就是教日本語的老師。我曾經看過幾頁,的確精彩。不過我更有興趣的反而是只有日本人才知道的日本語,如果你有日本朋友或懂日語的同學,不懂這些怎樣答訕?
日本人才知道的日本語的定義可理解為打開字典也查不到的日本詞彙,只有日本人才知道其真正意義的。初學日本語的人仕要找到這些詞彙的解釋可不易,以下有幾個例子不看圖片可能解不通;
Level C:抹茶オレ (讀音:macha au lait) (中:牛奶綠茶),這個詞對於不懂嘆茶或小學初中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日本的奶茶都會叫ミルクティー (英:milk with tea) 跟英文音一樣,但牛奶綠茶是由法國語及日本語合併而成的,法國一般飲品加奶都會叫作 au lait (日:オレ),結果牛奶綠茶讀成macha au lait ,如全法國語的話應該讀成 thé vert au lait。
Level B:干物女 (讀音:himono onna),近年才形成的日本潮語,指的是一群對戀愛提不起勁,認為很多事情都很麻煩而湊合著過的女性,像以上圖片,煮好麵不轉碗就直接食用的可算是很好的例子。直譯的話其實是魚乾才對,干物女跟魚乾很像,都是不愛幹活,愛像魚乾一樣呆在一旁,看潮誌,遇到麻煩時應變速度特別慢。
Level A:ひやおろし (讀音:hiyaoroshi) (中:冷卸酒),這個要是飲清酒的高手才知道了,是清酒業界的行內術語,解作秋天限定的冷卸酒,是由春天剛剛搾好的清酒讓其熟成至外部天氣溫跟酒桶相近,不作第二回火人便推出市場,但由於只寫日本語併音,外國人跟本不明,如果以漢字寫(秋上酒)可能還好,等華人社區可以看得明白自然會買多一點來喝。
Level S:支那人 (讀音:shina jin),這個詞除了日本右翼分子,普通市民是不會理會這個詞彙的,這是對中國人帶侮辱性的稱呼,清末中華民國未成立之前日本國是以支那來稱呼中國的,直至二戰後日本才不再使用支那一詞,日本關西的山口、島根、鳥取、廣島及岡山五県也是通稱中國地方的,所以很易混淆。原本不太多人會知道這詞的,但近年中日兩國因釣魚台(日:尖閣諸島)爭端令支那一詞被日本極右翼分子再度使用來偏低中國人。莫非香港人也是不想被稱為支那人而要跟強國人斷絕關係?
日本人才知道的日本語不止是上述那麼少的,越知得多可推算到你對日本的文化修為的高低,這些考試不會考,但在日人社區中當他們說到這些詞彙時你不懂的話那就會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了。
反正最近在學習法文,其實日本語也有很多單字 / 詞彙是來自法文的,而且也是直譯的;
カフェオレ (法:Café au lait) (中:牛奶咖啡),奶的份量比普通咖啡多就是牛奶咖啡了。
マヨネーズ (法:Mayonnaise) (中:蛋黃醬),附圖的著名QP蛋黃醬就是來自法文的,因為日本以前都沒有蛋黃醬這個東西的稱呼所以用了法文直譯。
アンケート (法:Enquete) (中:問卷),這個肯定是法文吧,英文叫Questionnaire。
ゴム (法:Gomme) (中:刷膠),其實這個單字有點混淆的,法文原文是解刷膠,日本語解作香口膠,刷膠是(消しゴム)。
所以日本也有不少詞彙來自法文的,日本的確用很多外國語言。近年資訊科技網絡發達,網絡上出現了繒文字,不用寫字的,劃個公仔劃到似模似樣就傳送到收件者,這可以說成方便,但如果一個年輕人從小便只用繒文字,到成人後日本語的書寫能力定必打折扣吧。
<<在餐廳的點餐用語>>
你近來好嗎?
(v^ー゚) (‐ω‐?)?
Comment ça va?
つづ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